新华社武汉5月13日电(记者侯文坤)录制农技网课,拍摄短视频,手机在线答疑……这次疫情虽然放慢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游艾青“下田”的脚步,却让54岁的他赶了一回时髦。
“往年这个时间基本都在下面跑,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跑得少了,换‘线上’‘跑’了。”游艾青一边说,一边点开手机,里边有春耕热点知识的分享,还有一个个接地气的农技知识短视频。
“那段时间到田到户指导很困难,但水稻播种育秧误不得。不能面对面跟农户讲解,就在线答疑,视频指导。”游艾青说。疫情期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组建了百人规模的在线专家服务队,通过社交软件群组、电话、手机App、电视节目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及农户在春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云指导”。
“2月、3月,几乎天天守着手机,生怕漏掉了农户的重要信息。”年过半百的游艾青第一次如此依赖手机。
武汉“解封”之后,游艾青又开始重新奔波在实验室、项目地之间,跟进科研项目和农民的致富项目。“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觉得时间宝贵,也更有干劲。”
扎根农业科研一线30年,游艾青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年读研究生时,他就开始和水稻打交道。此后数十年间,游艾青和团队埋头选育优质水稻新品种,从未停下脚步。
30年来,游艾青主持选育通过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10多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数字背后,是更多人吃上了饱饭,更多农户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中峰镇并不知名,但当地的“竹溪贡米”却闻名遐迩。竹溪大米总体品质优良,但此前种植分散、品种落后,管理、技术、加工、包装、品牌策划等都较落后,大米产量小、品质参差不齐,尤其是缺少适合规模化种植的高档高产优质品种。
10年前,游艾青带着团队乘火车、转汽车、搭摩托车再加步行,辗转多公里来到中峰镇,为当地大米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刚到那晚,我们就和农户聊了一个通宵,记了四五页笔记。”游艾青说,“老农眼里的渴望让我印象深刻,他对我说,种地几十年,他从没想过,也从来没有人告诉他,水稻该怎么种才能有更好的收成。”
那次,游艾青和团队在村子里住了一个多月。他们每天白天下地干农活,测量、搜集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等数据;晚上走村串户,了解村民需求,和企业长谈,了解企业发展规划。最后,游艾青筛选出了香型优质稻“香5”和“广两优5号”两个优质水稻品种,作为“竹溪贡米”专用特色新品种进行试种。其中“广两优5号”效果明显,较当地过去种植的品种每亩增产10%。新品种带来了增产、新技术节约了成本,在游艾青和团队的帮扶下,当地水稻种植每亩增收约元,农民生产高档优质稻的比较效益突显。
“湖北是农业大省,和很多地方一样,农业生产也面临转型升级。”长年扎根在田间地头的游艾青知道,农村迫切需要科技。
近年来,“扶贫”成了“育种”之外,游艾青工作上的另一个关键词。他开始花越来越多的时间跑农村,致力于打造“科研+公司+基地+农户”链条,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产业和扶贫共进路上。他打造出国宝桥米、瓦仓大米、竹溪贡米、罗田女儿红等多个优质米品牌,带动了一批农民增收致富。
在京山市石龙镇,游艾青以企业为纽带,建立“稻虾共作”高效种植和高档优质稻全程机械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帮助石龙镇6个村的水稻种植每亩增收节支多元。
在远安县茅坪场镇,得益于游艾青及其团队的技术支持,当地一家作坊式加工厂在几年时间内成长为现代化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大山深处户农户增收。
“有人问我,你从农村出来,读到研究生,何苦又跑回泥巴地里呢?”游艾青说,正因为生长于农村,他才深知:一粒米、一颗稻种里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