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远安花鼓戏表演粗犷夸张,富有浓厚的

远安花鼓戏是我国个剧种之一,俗称花鼓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演形式

远安花鼓的表演,粗犷夸张,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解放前,其表演已形成了粗略的系列:行、坐、立、做;手、眼、法、步都已定型。如行:正旦走“碎步”,彩旦走“摇步”,摇旦走“风浪步”;生角走“方步”,丑角走“课步子”“排山步”“拙步子”等。在坐功上,正生坐“满月”,旦角坐“半月”。在做功上,有亮相、整发(整冠)、整衣、使扇等。在专题表演中有赶驴、绣花、吃瓜、划船、挖田、吸水、打柴、烧香拜佛等。在舞台调度上有圆场,内外荷花,穿“8”字,“走四门”等。在演员表演技法上有“云手”“水袖”“甩披发”“抱背”“板口条”“摊一字”等。

艺术发展

远安花鼓戏起源于清同治年间盛行于该县荷花镇一带的“地花鼓”。早期的地花鼓属于民间舞蹈,一般是男女一对或数对,一手扬帕一手玩扇,划地为台,边歌边舞,打击乐伴奏。随着专业戏班的出现,并受其它戏种的影响,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经本地历代艺人不断创作、整理与完善,吸收其他姐妹艺术为己所用,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传统的远安花鼓常为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出场,故又称“三小戏”。据清人余治的《得一录》记载,道光时,花鼓戏在南方广大农村已甚为流行,各有各的不同称呼,有“吴俗名滩簧,楚中名对戏,宁波名串客班,江西名三脚班。”楚者湖北也,清末花鼓甚行乡里,而且是小型的“对对戏”(小生、小旦或小生、小丑)。远安花鼓绝大部分都是两小三小戏,而且多为生活小戏,唱的全部是农村家事。其中男女之爱和儿女情长占很大成分,所谓“花鼓一开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远安花鼓的传统剧目,从老艺人手中挖掘出来的共个。这些剧目中,角色最多的是《胭脂》,共八人。其次为《打金银·店子会》共六人。独角戏一个《思凡》,其余大多是对对戏和三小戏。

主要曲目

远安花鼓有传统剧目《李逵砍旗》《思凡》《淹腊菜》等多出,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唱腔曲牌40个,都比较抒情。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瓜园会》等,内容健康,表演纯朴风趣,深受观众喜爱。此外还创作了现代戏10多个,其中《抢新床》《阳关大道》《好事成双》等曾赴湖北省参加过会演或由省电台播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张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