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喜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县“唢呐艺术(远安呜音)”代表性传承人陈德望入选。
成为远安县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点击可看大图)
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点击可看大图)
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的是保护重要知识和技艺的传承骨干,鼓励其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带动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实践水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后,文化和旅游部将与有关省(区、市)文化厅(局)一起,进一步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
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须符合以下条件:
1
熟练掌握其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事该项遗产25年以上),在该领域或区域内被公认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
2
在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3
已入选该项目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4
遵纪守法,爱国敬业,德艺双馨。
陈德望年9月生,远安县嫘祖镇谭坪村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远安呜音”重要传承人。
从19岁开始,陈德望师从于远安民间呜音艺人李天宝、丁忠祥,开始“远安呜音”吹奏学习,在走乡串户的演艺活动中磨炼呜音演奏技艺,后又从师于带徒众多的“远安呜音”老艺人范德兴,转学多师,技艺日渐成熟。
从年开始,陈德望以呜音班子为基础组建民间乐队,不仅参与远安、襄阳保康一带的红白喜事(每年演出80多场),还致力于推广“远安呜音”。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呜音最红火的时期。陈德望记得,那时几乎镇里每个村都在学呜音,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个人跟着他学习,10多个徒弟顺利出师。
20世纪初,电声乐队在农村红白喜事中成了主角,呜音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陈德望的徒弟们大都外出打工谋生。
但陈德望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得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农闲时节,陈德望与儿子吹奏呜音)
在呜音渐渐衰退的这些年,陈德望有了更多的时间,将年来没有曲谱本头,全靠“嗯唱”记谱的呜音乐曲,搜集整理出了80多首,并通过自学写成简谱。
近年来,在市、县、镇各级的支持与努力下,“远安呜音”正焕发新的生机。如今,陈德望的谭坪村呜音乐班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呜音进校园”、“呜音大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呜音。跟随陈德望学习呜音多年的三个儿子和大儿媳,也已成为呜音传承的主力军。
(年陈德望带领呜音乐班在山东枣庄参加全国第十届艺术节非专业组民族民间器乐展示活动,获得演奏奖)
年,呜音乐班为民演出85场次,参加民间红白喜事30多场次,乐班收入稳定在三四万元。
在嫘祖文化节、油菜花节、远安田野马拉松等重大活动现场,陈德望的呜音乐班多次向海内外客人展示“远安呜音”的风采。
“远安呜音”,又称巫音,是远安嫘祖镇、洋坪镇等一带的民间吹打乐。据《史记》等文史的记载,呜音大约产生在战国时代,距今多年。
呜音乐班由6人、9人或12人组成,乐器有呜音喇叭、大号、马锣、边鼓、咚鼓、勾锣、包锣等,主要在红白喜事和庙会等民间习俗中演奏。
“远安呜音”有独立的曲牌,约有个,现常用的有出场、普天乐、大(小)官调、大(小)荷仙姑、双峰燕、会条银、夜行船、叶叶儿落等50多个。
8年,“远安呜音”被国务院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远安呜音传承谱系
第一代代表人物:李文学已故
第二代代表人物:
李天宝已故(师从李文学)
丁忠祥已故(师从李文学)
范德新年9月出生(师从李文学)
第三代代表人物:
陈德望年9月出生(师从范德新、李天宝)
范延忠年2月出生(师从范德新)
范延和年1月出生(师从范德新)
范延春年1月出生(师从范德新)
第四代代表人物:陈伦洪、陈伦武、向富华、杜关珍、陈伦满、张永成、陈义洪、张仁义、徐祖新(均师从陈德望)
据悉:
706月陈德望被命名为“宜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
8
12月
陈德望入选湖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05月
陈德望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希望“远安呜音”这一宝贵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呜音、带动更多的人传承呜音!
——陈德望
来源:县文体局、嫘祖镇
-THEEND-
投稿联系
“掌上远安便民信息网站”
全宜昌72万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