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
许增福老人珍藏的摄影集,一幅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高高的电线杆上,两位架线工人正在专注地忙碌着。从他们厚厚的很有年代感的棉服上,我仿佛“嗅”到了什么,但作为摄影爱好者,奇怪的是许老是用怎样的角度才能拍摄到这样的高度?那时的电线杆一般的也得十多米高呢。
听到我嘀咕,许老的女儿连忙说:“我爸是爬到电线杆对面的一颗树上抢拍的,为此他没少爬高上低的!”
许老似乎听到我们的谈话,颤巍巍地走过来,笑眯眯地指着这张照片说:“这是基地通讯站的青年电工,他们正在架设基地与当阳中转站之间的直通电话线路。右边的叫刘怀让,左边的不记得啰……”
基地初建时期的通讯站始于年初,只有几十号人,有的是来自部队的工程兵,有的是来自东北沈阳新乐电工厂的电工,还有的是远安县等地方选拔抽调的骨干民兵。
那时的通讯站没有设备,只有一部磁石电话机——就像我们在电影老片子里看到的那样。几个月后运来了一台小型发电机,后来交换台也运来了,它的容量还是不能满足三线建设大军的需求,电工师傅就自己想办法,靠增容来解决通讯的需求。刘怀让师傅他们,接受的是更艰巨的任务——架设改造这条连接基地与当阳中转站之间的直通电话线路。
一套通讯设施的铺设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一是架线前测量好杆位和杆距;二是挖坑;三是立杆;四是4架设外线;五是安装交换台;六是话机安装调试。
山区到处是石头,好不容易画好的杆位铁锹根本挖不动,只有动用钢钎、铁锤才能挖个很小的坑。他们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挖,手上磨得都是血泡。通讯站分内线组和外线组,内线组负责总机和话务工作,外线组负责野外架线施工和通讯质量保证。建设初期的外线组人手不够,新人员还未到位,电工师傅同时还承担着采购电讯器材、配线、安装、调试、架线等任务。
架线意味着师傅们很少在家
间隔六、七天回家一次算是件奢侈的事,那也是家人最开心的日子。刘怀让家有三儿,最大的是六八年出生,最小的七三年出生,他不在家的日子,他爱人就早早起床把三个熟睡的孩子一个个叫醒,拽着不情愿的三兄弟急急忙忙赶到托儿所,自己再急急匆匆地赶去上班。
大儿子仿佛已习惯了父亲的常年不在家和母亲的匆忙,开始为母亲承担放学带两个弟弟一起返回家的任务,至于去托儿所的那趟路程,母亲坚持要送,她觉得只有看到他们三兄弟进了托儿所大门,她一天才能安心工作。
在野外没有家人照顾的刘怀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热一顿冷一顿的日子,架线这活儿需要多人配合,不把一段线路打理好他们是吃不下的。离家近的时候他们自带饭,离家远了没有饭吃,那时深山沟里没有餐馆,他们就找一处当地老乡家吃饭,临走时塞给老乡一些粮票,有时还可以在老乡家免费寄宿一夜。遇到周围没有老乡的地方,他们就找一块平坦点的山丘,自己砍木棍,再用席子、油毡等盖个席棚子住着。从基地开始,一路架设线路,途经红峰厂、红林厂、险峰厂、当阳中转站等地,有单位的地方,他们就可以到食堂里吃饭了。
架线既是技术活儿又属于高危作业
在十多米高的木杆子上,操作的一般都是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电工爬到木杆子中间时杆子就会晃动起来,冷风吹来高处不胜寒,就更增加了架线的难度。
身为外线组组长的刘怀让和他的搭档调整呼吸,沉着地一步步慢慢向上攀爬,攀的越高木杆子晃动的越厉害。他俩凭借娴熟的技术,默契的配合,迅速将电线拉直、调平、紧固在杆子上,然后两人交换了个手势,再次调整呼吸,又一步步稳稳地顺着木杆子慢慢下来。
只有这时,电线杆下为他俩捏把汗的同事真才敢出声:
“好悬呀!万一木杆子断了就有物损人伤的危险呢!”
“你俩顺利重返地面了,我们总算可以松口气了”。
架线还常常要忍受皮肉之苦架设外线的线路基本上是沿山路进行的,
遇到小树刺草砍掉,
遇到大树就只有爬到树上,
然后通过树上树下人员配合,
才能将电话线拉直固定在大树。
从远安到当阳自驾需要约43Km——按现在修好的路程计算,刘怀让他们那会儿所走的是弯弯曲曲的小山路,施工路程要远得多、艰难得多!一路铺设下来,师傅们的工作服被划破,露在外面的肌肤常常被刺划破,鞋子也是十天半月就磨得见底!
经过一个多月的野外施工,他们架通了连接基地与当阳中转站之间的直通电话线路。基地指挥部可以直接与外界沟通、与北京通话,与基地内部各厂之间实现指令的快速上传下达。
往期回顾远山的呼唤:曾经的三线,永远的一线
情怀
重走三线路 寻访
25年,他从未远去
我们的书入藏国家图书馆啦!
响彻大山深处的高音喇叭丨三线迹忆
渡母,梁大夫
三线迹忆
千里走单骑
三线迹忆
永远的红色印记|三线迹忆
跑片儿
三线迹忆
露天剧场
三线迹忆
等着我
三线迹忆
那些年,远安发往孝感的班车
远山的芳华
三线迹忆
江天沟的伙夫和羊倌们
三线迹忆
煤油灯下的幸福生活
三线迹忆
筒子楼里的光阴
三线迹忆
老司机
三线迹忆
型号首飞成功欢乐颂|三线迹忆
作者
闵辉浩
编辑
张 博
监制
谭青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