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筒子楼里的光阴三线迹忆

北京荨麻疹医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在鄂西

在三线,

在距离远安县城十公里的地方,

隐藏在群山环抱中的万山厂,

此刻透过山上的树梢隐约可见天边的晚霞。

干打垒的筒子楼前,

孩子们的欢笑打闹声由远及近,

家家户户的厨房里传来了锅勺挥动碰撞的声音,

饭菜飘出了缕缕香气。

再晚些,路边昏黄的灯光次第亮起,

点亮了厂区的夜晚。

“妈妈,我不想吃面条儿。”五岁的小勇端着小白碗,望着锅里飘着热气的面条,委屈的嘟着嘴。小勇大大的眼睛,软软的头发在脑袋顶上用红头绳扎起了两个冲天小辫儿。可能爸妈希望她像男孩子一样勇敢吧,所以取名叫小勇。小勇的父母都是北方人,60年代的大学生,因为国防事业放弃了繁华的都市而走进了这深山茂林。因为吃惯了面食,家里很少做米饭,可在南方出生的小勇从小就是南方的口味。

“去隔壁王大娘家看看,盛碗米饭去。”妈妈发了话,小勇高兴地捧着小碗走了。过了一会儿,小勇端着白米饭,上面还冒尖儿的堆着菜回来了,坐在饭桌上得意地向哥哥炫耀。

筒子楼就是这么简单方便

一条长廊串连着六户人家,谁家压了排骨,谁家烧了土豆,闻闻味儿就知道。哪家的孩子饭点进了别人家,大人连忙招呼,多加一副碗筷就好。要是锅里正炒着菜一看盐没了,不用关火,转身出门去隔壁:李姐,快,家里忘买盐了,赶紧给倒点儿,扭头回去还能接着再炒菜。

长长的走廊里,每家窗户根儿底下都是自家的小地盘,蜂窝煤整整齐齐地码成垛,酸菜缸里积了白菜,小马扎上放着织了一半的毛衣……走廊外面几根长长的粗铁丝拉在两头,各家洗晒的衣物花花绿绿的迎风飘扬,享受着慵懒的阳光,暖暖的生活气息在这大山深处扑面而来。晚饭过后,可以借着外面的路灯在走廊里支个小牌桌,打会儿扑克牌,孩子们有的在家写作业,有的在走廊跳皮筋,营造出一种暖暖融融的氛围。

“小勇,去,喊小郭阿姨来提水。”奶奶探头,看了看走廊外蜂窝煤炉子上烧的水开了,吩咐小勇。一会儿,小郭阿姨拿着两个空暖瓶来了:奶奶,谢谢你啊,你看你家的煤尽给我家烧水了。“没事儿没事儿,炉子空着也是空着,你家两个淘小子天天滚的跟个泥猴子似的,这洗洗涮涮的,热水用的快。”

“我家今晚吃韭菜合子。”小勇话音刚落,在走廊外玩耍的小伙伴们都争先恐后的钻进了小勇家厨房,挨着锅边站一圈儿,“奶奶、奶奶”稚嫩的童声,一声声的叫着,老人家的心都要融化了。“好,好,一人一个,不着急,都有,都有。”吃饱了,不知哪个孩子提议“我们躲迷藏吧”。

话音刚落,孩子们呲溜就不见了。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敞开的,王家的小丫爬进了李家的衣柜,张家的小胖子钻进了刘家的被子。大人们只管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由着各家的孩子在自家疯闹,甚至还偷偷的出个主意,看见来寻找的孩子找不着的时候,还悄悄的往藏身地点使个眼色努努嘴。

哪家的大人出了差,都不忘给左邻右舍的孩子带点糖果点心什么的,孩子们拿着块上海产的泡泡糖,稀罕的不得了。北方人会做大酱,南方人会做豆腐乳,到了开坛的时候,都不忘给邻居们端一碗。

长长的走廊,串连着家家欢乐的笑声,分享着户户暖暖的关怀。

“奶奶,你怎么了?”来串门的王姨,发现奶奶神色痛苦的躺在床上。

“刚刚不知这腿怎么迈的,摔了一跤,爬起来腿疼的很,不能动了。”

“别是骨折了吧,岁数大了容易骨质疏松,医院吧!”

“儿子媳妇天天都在厂里忙,也不在家呀!”奶奶叹了口气。“孩子又小也帮不上忙。”

“没事没事,奶奶你放心,我医院。”一转身出了门,在长走廊里招呼一声,“奶奶摔了,谁家男人在家的,出来一下,医院。”

“怎么啦?摔得严重吗?”闻声赶来的邻居们纷纷过来问长问短。

“奶奶,我来背你。”赵叔有条不紊地吩咐布置起来:“你们上我家,赶紧把那个单人床板拆了,搬到楼下等着。”邻居们七手八脚的分头行动。等儿子儿媳接到电话从车间赶出来时,奶奶已经被大家医院。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

还有冬天的落阳,

流水的光阴里唱着四季的歌。

简单的筒子楼迎接过小生命的诞生,

欢送过外出深造学子的背影,

默哀过天边逝去的流星,

长长的走廊也随时光

不疾不徐地在童年的记忆里缓缓的流淌。

随着出山入市的步伐,

带走了人们欢呼雀跃的心,

整体搬迁的大卡车,

装载着人们向往城市的身影。

而留在大山深处的那一座座筒子楼,像一位大家长,目送着孩子们成群的离去,就这样落寞地伫立在原地。透过残缺的窗户,斑驳的铁栏杆,结满蜘蛛网的长走廊,无声的诉说着自己曾经美好的回忆……往期回顾

远山的呼唤:曾经的三线,永远的一线

情怀

重走三线路 寻访

25年,他从未远去

我们的书入藏国家图书馆啦!

响彻大山深处的高音喇叭丨三线迹忆

渡母,梁大夫

三线迹忆

千里走单骑

三线迹忆

永远的红色印记|三线迹忆

跑片儿

三线迹忆

露天剧场

三线迹忆

等着我

三线迹忆

那些年,远安发往孝感的班车

远山的芳华

三线迹忆

江天沟的伙夫和羊倌们

三线迹忆

煤油灯下的幸福生活

三线迹忆

作者

张绪会

编辑

张博

监制

谭青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