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刘玉华参与建设的湖北省远安县九子溪特色农房安置小区。何磊摄(人民视觉)刘玉华在吊线找直。王光华摄(人民视觉)刘玉华查看自己建设的特色农房。王光华摄(人民视觉)左手水泥桶,右手三角铲,比照画好的线条,径直将水泥铺开,迅速将瓦片盖上……正在修建的新房屋顶上,刘玉华娴熟地盖瓦,瓦片成排,平整如一。刘玉华是湖北省远安县农房建设的“掌作工匠”。“掌作”是远安方言,意为牵头作业。年6月,刘玉华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里首批“掌作工匠”。从最开始的设计图纸,到房屋用料、打地基、砌墙,再到最后巡检,他对农房建造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细节了如指掌,全程参与。建房子这行,刘玉华已经干了30年。年,16岁的刘玉华念完初中,就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农房建造。两年后,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刘玉华到大城市闯荡,“参与建设高楼大厦,让我学到了许多建筑知识。”刘玉华说。后来,他又回到了家乡,继续从事农房建设。靠着手艺精细、人缘好,口碑逐渐传开来。年,听闻有个老乡准备建新房,刘玉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竞标,接下了第一个建房订单。为了让房屋更加美观大方,他决定打破旧民房的建造风格,把房屋设计成双顶双坡、屋架挑梁、屋脊起翘的新样式。为了让横梁更坚固,刘玉华要求施工人员,圈梁里的每一扎钢筋间距不得超过20厘米,承重的大梁间距不得超过10厘米。“房梁里每一圈横向的钢筋间距越小,纵向钢筋就能捆得越紧,房梁质量就越好。”刘玉华解释。“农民花一辈子心血建新房,一定要坚守高标准,保证好质量。”刘玉华说。他建造的房屋,墙面更平整垂直;制作楼板时,还将常用的预制板改为现浇。3个多月后,新房建好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受认可,刘玉华心里很痛快。后来,县里编制农房建设标准,刘玉华受邀参与其中,他先前建房子的多条标准也被采纳推广。“有了建设标准,新式农房不仅外观更好看,寿命也更长,老百姓住得更踏实。”刘玉华说。这些年,刘玉华的订单源源不断,技术也越来越好,还教出了10多名徒弟。目前他统筹管理着木工、泥瓦工、水电工等几十号人,最多可同时建造11栋农房。刘玉华时常告诫徒弟们:“每一座房子,都要当作自家的来建。”如今,徒弟们已学有所成。像刘玉华一样,他们正用学到的手艺,建造一座座美丽实用的乡村房屋。(记者吴君)《人民日报》(年03月31日07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