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远安县是轩辕黄帝正妃——缫丝养蚕始祖嫘祖的故里,《嫘祖信俗》蚕桑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传统蚕桑产业规模萎缩的窘境,远安县嫘祖镇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根本遵循,推动桑蚕规模化种植,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传统蚕桑产业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进大山里的远安县嫘祖镇荷叶村,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桑树,农家摆满幼蚕的方格簇。种桑养蚕,已成为当地流传的一种文化习俗。在蚕农郑贤翠家中,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养蚕工具。
嫘祖镇荷叶村村民郑贤翠
我们养蚕现在还是用的传统方式,用的簸箕养。簸箕放到蚕架子上少占地方,又很干净、整齐。蚕老了以后就要上簇(吐丝器具),用的我们自己手工编织的竹竿簇。
据《史记》记载,嫘祖为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后人称“嫘祖始蚕”。年,《嫘祖信俗》蚕桑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养蚕缫丝在远安县有着悠久的历史,种桑养蚕曾经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加上产品市场价格、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蚕桑生产市场低迷、规模萎缩,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为了让蚕桑产业“破茧重生”,嫘祖镇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在深度挖掘嫘祖文化的同时,以产业奖补、技术培训等方式,扶持荷叶村打造蚕桑专业养殖村。
目前,荷叶村已有蚕农户人。家住该村3组的村民郑贤翠,是当地的一名养蚕专业户。正是由于镇、村对蚕桑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让她有了把小产业做大的信心。
为了振兴蚕桑产业,荷叶村对村内的老桑园进行改造,累计新发展标准化桑园多亩。建立荷叶村桑蚕收烘站,投资建成小蚕共育室和标准化养蚕室,大大提升了养蚕专业化水平,促进了蚕桑产业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随着蚕桑产业的不断壮大,单一的种桑养蚕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要。今年,荷叶村投资35万元建设蚕丝被加工生产线,探索蚕桑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嫘祖镇荷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任
周善华
预计在六月底蚕丝被深加工设备将会安装调试完毕,这样我们一张蚕纸的附加值将会成倍增长,由之前的一张蚕纸的多元增加到多元,有效促进村民增收。
文化是灵魂,产业是载体。未来,嫘祖镇将持续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子,利用独特的地域禀赋资源,着力打造“嫘祖故里”文化品牌,研发蚕桑系列特色产品,促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嫘祖镇农业办公室主任王振涛
探索网销一条蚕营销模式,推进蚕桑养殖与研学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桑蚕产业潜能,擦亮文化名片。
原标题:《远安:传承非遗文化振兴桑蚕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