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发强烈,健身运动作为受众面广、普及率高、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正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城市较为健全的健身设施和优越条件,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是推进全民健身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重点,要持续巩固完善农村健身基础设施,统筹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强化全民健身理念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让全民健身惠及更多农村群众。
补齐农村健身基础设施短板是“筑基”。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在乡村很难看到有一定规模、设施较为健全的健身活动场所。农村健身设施匮乏、场地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是主要原因,群众没场子、缺器材、无队伍是普遍现象。《意见》指出,要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力度。类似“木桶原理”,推动全民健身全面有序发展,必须从农村这个“短板”处入手,加大“真金白银”投入,加强规划布局指导,瞄准薄弱环节,把资金、资源、资产用在刀刃上。譬如,针对偏远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等实际,可在居民安置点、屋场湾落等群众相对集中的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健身活动场所,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健身”。此外,各地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筑堡工程”等,着力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真正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红利”。
远安县河口乡刘青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广场。王磊供图
统筹城乡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是“塑形”。城乡全民健身发展格局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制约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的重要因素。去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年)》,明确提出了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等8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彰显了全民健身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健身不是城里人的“专属”,更不是“赶时髦”,实现全民健身“两步走”目标离不开广大乡村积极贡献。在统筹推动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一体化、均衡化发展过程中,要细致做好“融和”文章,充分利用城乡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等“核心区”,打造全民健身活动“热点”,逐步构建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譬如,宜昌市远安县河口乡在集镇文化广场建设多功能群众健身运动中心,有效辐射惠及周边余名群众。
远安县河口乡多功能群众健身运动中心。王磊供图
加强全民健身理念宣传引导是“凝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生命在于运动,健身有益健康。要持续加大全民健身理念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养成科学、健康的良好健身习惯,把沉湎于“麻将桌”“电视控”的群众解放出来,让“终身锻炼,健康生活”的健身理念深入人心。要借助中国传统节日、民间庆典等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向上向善的全民健身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特别是深入挖掘和利用好富有地域特色的活动,如河南洛阳的狮子舞、湖北秭归的赛龙舟、远安的田野马拉松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凝聚起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强大活力。
远安田野马拉松在田园诗画中竞逐。王磊供图
全民健身是一项人人参与、全社会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