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省委书记应勇郑重宣告:我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伟大壮举,这份共同光荣,书写着中国减贫奇迹的荆楚篇章,也凝聚着宜昌全市上下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
在宜昌打响脱贫攻坚战中,易地扶贫搬迁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标准最高、情况最复杂的“头号战役”和“标志性工程”,“十三五”期间,宜昌比既定目标提早一年,圆了1.8万多贫困户、4.74万余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迁”出深山来,奔向幸福去。年和年上半年,宜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合考评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获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市;宜昌市易迁办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一份份嘉奖,正是易地扶贫搬迁宜昌路径的最好注解。
高位推进,精准施策“挪穷窝”
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难题,国家年11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翻开地图,宜昌地质结构复杂,其中又以长阳、秭归、五峰、兴山四个县最为特殊。经初步测算,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难度,这场易地扶贫搬迁的攻坚战堪称“历史上没有”。
任务固然艰巨,唯有咬紧牙关、攻坚克难。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效推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各县市区“一把手”挂帅出征、靠前督战,市发改委、市扶贫办双牵头,建立易迁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
扶贫脱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从一开始,宜昌就围绕搬迁目的、搬迁对象、规划编制、政策把握、资金使用、脱贫措施、时间节点,着力推动筹划和部署方案化、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开局就步入轨道,免走弯路。
为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帽子”戴在该戴的贫困户头上,宜昌既用巧劲,也用韧劲。在做好宣传到户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自愿申请、群众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备案“五步法”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同时,运用大数据“回头看”和专项审计等手段,对搬迁对象反复核查,以“史上最严”标准锁定了户、名搬迁对象。
搬出后,该如何安置?宜昌没有一刀切,而是充分考虑搬迁群众的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了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方式。
在长阳榔坪镇社坪村,87栋统一为两层或三层的别墅式安置房整齐排列,87户名易迁户过上了新生活。在选择安置方式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榔坪镇坚持靠近中心村、集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城区“五靠近”和不选交通不便处、高山上河床边、地灾多发地带“三不选”原则,经反复斟酌,最终确定选址,建成当地最大的龙潭河集中安置点。
50岁的易迁户史永章感慨地说:“以前住在凤凰山,到镇上要走10公里泥巴路。现在这里离集镇只有米,政府、医院、学校都近,非常方便。”
与史永章不同,家住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镇北部楠木河村的残疾人胡宗兰选择进城购房分散安置。年,一场特大暴雨致使她家的房屋严重受损,无法居住。年,根据胡宗兰的意愿,镇、村两级多方为其提供房源信息,主动帮办过户手续,最终帮其在老县城定居。后来,经驻村工作队、村委会、帮扶责任人帮扶,胡宗兰一家三口达到脱贫标准,主动向村委会申请脱贫并表示“我脱贫,我光荣”。
因地制宜并非意味着放松要求。宜昌严格执行“项目到县、资金到县、招投标到县、管理到县、责任到县”等“五到县”管理机制,严守严把搬迁对象的界限、住房面积的标线、项目资金的红线、搬迁不负债的底线、建新需拆旧的边线“五条线”的政策边界,始终坚持全省创新的“五统一”建管模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建设,统一质量监管,统一验收后分配到户,实施“交钥匙工程”。
如此一来,宜昌既从源头上控住了“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又守住了搬迁贫困户不因建房而负债的政策底线;既保障了安置房建设质量安全,又减少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监管漏洞;既确保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精准落地,又有效避免了有新房、无新貌等现象。
完善配套,因地制宜建新居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宜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始终坚持完善优化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受到搬迁群众一致好评。
除要求基础设施“四通、一配套”,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基础电信网络,配套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外,宜昌还创造性地提出——
生产生活“五个一”,即就近为每户农户落实一分园田、一个养殖栏圈、一个产业项目、一次技能培训、一个就业岗位。
公共服务“六便利”,即教育、医疗、文体活动、商业网点、超市、集贸市场等能够便利享受。
简言之,就是尽可能让易迁群众享受到跟城市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由“农民变市民”。据市易迁办介绍:诸如吃菜、养殖、入厕、农具存放等问题,虽是“小工程”,却是“天大的小事”,是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
在枝江市百里洲镇白马寺安置点,现居住着农村五保户和低保户56户56人,全部实行政策兜底保障。为改善搬迁户日常生活,安置点比照福利院管理模式,统一划分菜园地5亩,配套建设生猪养殖圈栏1个,可饲养生猪40头。
66岁的邓巨海就说:“搬迁到这个位置很好,吃得好穿得好,还能自己种种园田,吃上新鲜菜叶子。”
兴山县则探索实施“医养、院养”模式,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福利院、卫生院“三院合一”,集中供养“五保”户和失能残障人员。又对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探索实施集中“康养”模式。彻底解决了名五保老人、76名失能残障人员起居、就医难题。
在兴山高桥乡社会康养中心,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准时叫醒73岁双目失明的董大梅老人,帮她穿衣服,穿鞋子,洗脸、梳头,伺候她吃饭。
董大梅原本是太阳村的五保贫困户,先天双眼失明,丈夫和儿子离世后,生活陷入困境。搬到康养中心集中供养后,她没有后顾之忧,逢人总是高兴地说:“现在吃得好,穿得好,这就是享千福,享万福。”
截止年12月底,宜昌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个,集中安置户人,分散建(购)房安置户人,提前1年完成安置房“交钥匙”任务,实现%入住。
同时,住新拆旧复垦复绿一体推进,除无房户、无法拆除连体房及需要保留旧房外,累计拆除复垦旧房套,拆旧复垦完成率达%,产生土地结余指标面积亩,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交易政策红利,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亩,筹措资金6.51亿元。
对贫困户而言,曾经遥不可及的现代城镇新生活,终于如同阳光般照进现实。
扶持加力,产业为先“拔穷根”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
为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宜昌一直把产业发展和创业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多方筹措资金在迁入地发展现代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并按照“特色产业带动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劳务协作输出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资产托管受益一批、关爱救助兜底一批”等六个一批的思路,因户因人分类落实帮扶措施。
在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上,宜昌创造性抓落实,探索出就业创业模式、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产业帮扶模式、扶贫车间和带贫企业模式、消费扶贫模式、旅游带动模式等,确保搬迁户产业就业全覆盖。
五峰采花乡集镇裕安新区搬迁安置点共有5栋集中安置楼,91户易地搬迁户人住在这里。为有效解决搬迁后就业难题,县易迁办协商各部门引进全俊制衣厂,在1号楼架空层引进婴幼儿纺织品和成人女装两条生产线,年带动安置点人均增收元以上。
69岁的搬迁户褚继菊说:“我在这里就帮忙整理哈成衣,一个月可以搞0多元哦。我住在六楼,车间在一楼,下楼就上班,方便!我儿媳也在服装厂打工,生活赚钱两不误。”
开设扶贫车间是富口袋的措施之一。在有生产资料的地方,更多特色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兴旺。
当阳市鼓励搬迁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其产业扶持政策主要涵盖农业、畜牧业、林业、农旅业和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13个小项,每户贫困户可享受三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点军区在12个安置点配套建设产业基地,发展大棚蔬菜亩、水果基地亩、茶叶基地亩,组建专业合作社带动搬迁户发展产业增收。
宜都市在大溪村安置点配套发展鲟谷项目,打造养殖、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年,大溪成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夷陵区雾渡河镇在集中安置点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场活动,搭建邻里沟通平台、建立感情交流心桥;远安县把道德讲堂办到安置区,以微电影形式广泛宣传身边好人好事、优秀道德模范事迹,并以“记工分”形式督促“懒汉户”依靠双手脱贫;秭归县陈家坝村开展“小村落大能量村落志愿联盟”活动,获宜昌市公益创投一等奖。
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发展特色农林业12人,发展劳务经济人,发展现代服务业人,资产收益扶贫人,公益性岗位安置人,享受兜底保障政策9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人在外打工或就近就业。
另外,截至4月底,宜昌已全面完成易迁安置住房产权登记发证工作。根据全省安排部署,还将增加0多万帮扶资金投入,用于各地后续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宜昌易迁户已全部脱贫,但扶贫投入只增加不减少,帮扶力量只加强不削弱。”市易迁办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从产业、就业、消费、综合保障、扶志扶智和防贫保险等方面,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逐户逐项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在宜昌大地徐徐展开。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高炜时刚通讯员殷希德
本文来源:三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