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选粹宗璞爬山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徐建华

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传道授业之余,弄语说文,笔耕不辍。先后在省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语文教学论文二十余篇。自幼粗通文史,对文言文、作文教学见解独到,曾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己写作文,轻松教作文”、“趣文新史记,轻松学文言”等系列,寓学于乐,别具一格。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责编:左佐

审校:彭莎莎/美编:张新雨

编者寄语

古有《游褒禅山记》,脍炙人口者莫如“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大凡山水游记,皆抒性灵,皆寄怀抱,往往以“景语”始,以“情语”终。

散文大家宗璞的这篇《爬山》,也是如此。

一位身体抱恙的迟暮老人,面对高山,拾级而上,驰而不息。不为“山高人为峰”的豪迈自信,也不在于“一览众山小”的睥睨天下,只为脚下的一份踏实,心里的一份从容。

风景在心,境由心造,作者以自己两次登山的经历,涉笔成理,或缘景明情,或因事说理,读此文,我们感受到一位睿智的老人恬淡、从容的内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披文入情

爬山

①我喜欢爬山。

开篇点题,入题简捷。

②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门前。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读书与爬山,截然不同,但在此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指出要“读懂”山,必须要一步步走。

③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山”可实指,指下文中作者登临的方山、黄山,也可虚指,如“生活”、“理想”、“梦想”等,“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令人联想丰富,意蕴无穷,如生活总会善待那些脚踏实地的人,理想的实现,需要行远自迩,一步一个脚印……这两句平实中见奇崛深刻,充满哲思)

以上三段,运用拟人手法,写自己对山的感悟:“山是不容易亲近的”、“山是老实的”,自然引出话题“一步一步地走”,为下文张本。

④我们开始爬山。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向上伸展着的路,黄土白石,很是分明。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

笔锋一转,由对山的感悟到登山叙事,大体以行踪为线索,类似于“移步换景”,从山麓到山路。

⑤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身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

写登山途中,峰回路转,景致渐渐不同。

⑥“能上去吗?”家人问。

⑦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

插入“我”与家人对话,一问一答,既衬托登山不易,又反复造势,作者可谓“步步留意、时时留心”,不忘有意点染“爬山,再难也要一步一步自己走”的主旨。

⑧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可以看见对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这山头后面的山中有两间小屋。一前一后。“那里就是了!”有人叫起来。大家为之精神一振。人们加快了脚步。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着,(“一步步”,反复出现,可谓“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山坳里不再光秃秃,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堵高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的云海中行走。

“景语”上写登山所见,接近山顶,而其见愈;“情语”上写作者精神振奋,心旷神怡。

⑨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抚今追昔,由本次登山自然联想到去年今日登黄山,感慨生发自然;两次登山互相穿插,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既是写登方山,则登黄山一笔提及,及时回到现场。)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

⑩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弱,显得有些神秘。

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

“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句。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我们看到石的帐慢,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积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

写云水洞所见,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

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前。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内容上概括爬方山之后大家的感受和我的感受,对比鲜明;结构上“一步一步走”,与前文构成间隔反复,再一次凸显文脉,凸显主旨)

以上写登方山经过及其感悟。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山景,已经累了。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谁能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这两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

结构上,“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由登方山自然联想到去年今日登黄山经历;行踪上,从“慈光阁”开始,到“从容亭”,可谓“以从容始”。

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拍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气。“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走,终究会到的。

作者写登山途中所见,先点景点,后写景致,最后写随想随感,各部分不蔓不枝,堪为本文各部分具体展开的“标配笔法”;“一步一步的走”再次形成间隔反复。

我一步步走着。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出来了。我在平天矼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现成的路。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

登山途中,自然生发对古人登山的漫想,不仅丰富文章人文内涵;而“一步一步走出来”第六次出现,渐渐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激荡始终的主旋律。

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级处。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桥下,深渊无底。远看石笋矼,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

此次登黄山,并未登顶,行踪上是从“从容亭”到“从容石”;情感上,“从容”二字,正是作者心境的外化。

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此次下山后感悟,和上一部分下方山感悟如出一辙,采用“有人……我却……”句式,在对比中抒发自身独特感悟;缘事而发,因事说理,自然悟出人生哲理:不能半途而废但肯适可而止,人生当以从容始终。)

以上几段,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天、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未能登顶,景点明确,感悟自然,脉络清晰。

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文中六次反复出现“一步步”,犹嫌不够;在此卒章显志,点睛升华,揭示人生体验通感:只要一步步走。于朴素中见深刻。

我喜欢爬山。

首尾照应,圆合自如,具有对称之美;但绝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多次登山后对人生的参透,境界的升华。

作者:宗璞

文章珠玑

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