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日,以“规划视界”为主题的第九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开幕,在4日的“生态·城乡”专题论坛上,清华同衡总体研究中心总体四所(城乡所)所长闫琳在技术报告环节发表了题为《城乡融合与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发展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从人口多元流动、产业转型创新、资源高效引导,人居品质提升四大方面,提出未来县域发展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
作者:闫琳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研究中心总体四所(城乡所)所长
观点概览:
县域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更是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关键层级。闫琳所长基于多年来同衡县域城乡规划研究案例的实践与观察,立足新时期城乡融合政策导向与全面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聚焦不同地区县域发展差异,从人口多元流动、产业转型创新、资源高效引导,人居品质提升四大方面,提出未来县域发展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实践思考。
闫琳所长首先从时间线梳理了我国乡村振兴政策演变与不同阶段城乡关系的特征,提出县域作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发展具有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特征。二是结合不同时期院内乡村规划的县域实践案例,总结了县域乡村规划的四大特征,即项目类型上更加紧扣时代;空间特征上更加城乡交织;研究重点上始终需求导向;解决方案上更加因势利导。三是围绕时代变化下县域发展的四大特征,即人口流动的复杂性、产业发展的互动性、空间资源的矛盾性和城乡文明的冲突性,提出面向城乡要素变化趋势的规划研究重点,即围绕人本需求的资源配置、促进主体回归的产业创新、构建城乡交互的资源管控、推动城乡文明的双向融合。最后闫琳所长提出,应尊重并促进城乡要素交互循环的发展规律,建立更平等、更完善、更全面、符合现代化需求的“资源供给体系”,是未来县域城乡研究持续探索的方向。
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梳理闫琳所长提出,从时间线梳理我国乡村发展政策,是与城乡关系相匹配演变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仍然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这个目标下,全面乡村振兴政策是在延续以往政策的基础上,对核心任务提出了更新、更实、更具体的要求,比如提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富裕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为未来城乡规划原则提供了新依据。
县域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环节,是实施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更是落实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要求的重要层级。然而,我国县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同步特征尤为突出,包括区域间县域发展的不平衡,县城和乡村两个主体能力的不充分,以及不同地区间和县域内发展不同步的特征,都对乡村振兴共同目标带来了差异性的难度。
二、聚焦乡村发展的典型县域实践闫琳所长提出,长期以来清华同衡持续开展乡村规划的全体系研究,尤其是结合不同时期国家乡村发展的政策,依托县域层面开展过各类乡村发展规划的试点研究,从政策解读、空间重构、落地实施、综合治理等多个视角,对我国各阶段城乡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并提出符合时代发展阶段的乡村规划理念与思路。
年我院在福建省晋江市开展的《晋江市田野风光规划》,是我国高度城镇化地区面临城乡关系转变时,优先提出的面向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研究,从乡村功能价值的多元化、空间格局的多层次、空间管控的多视角,探索从点到域、从战略到落地的乡村总体规划研究。
图:年《晋江全域田野风光发展规划》(荣获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
年我院在云南南涧县开展了面向深度贫困县的乡村振兴系列规划,从县域、乡镇、村庄和村组四个层次,开展从战略到落地的一揽子规划,以乡村振兴带动地方全面脱贫。
图:年《云南省南涧县乡村振兴系列规划》(荣获云南省优秀城乡规划二等奖)
年我院在湖北省远安县开展了乡村融合规划,是面向中西部相对欠发达脱贫县,围绕县域发展的复杂性,提炼总结了“人地产居文”五大方面,探索从脱贫攻坚到全面乡村振兴的发展新模式。
图:年《湖北省远安县城乡融合规划》(荣获全国三等奖、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一等奖)
年以来,我院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要求,坚持以扎实的城乡研究支撑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形成了我院在相关领域的项目特色。例如年在天津蓟州区开展的村庄布局规划,是在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双背景下,探索大都市周边乡村空间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专项研究,从人本需求、空间供给、治理管控三位一体视角,强调城乡发展的平等权利与城乡共融下的新村庄布局规划系统方案。
图:年《天津市蓟州区村庄布局规划》(荣获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三等奖)
年我院进一步开展了对全国县域发展的整体研究,包括《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县域为单元的城镇化案例研究》,和《县域镇村体系布局优化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这一系列研究突出了对乡村域空间内外以及对关键要素的深度解读。
图:《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县域为单元的就地城镇化案例研究》(住建部课题研究)
总体来看,我院始终秉承“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思路,紧扣时代变化和项目实践需求,探索县域发展的多样路径:在空间特征上更加强调城乡交织、边界模糊下的格局重构;在研究重点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源,需求导向的解决方案;从实施路径上更加强调因势利导、注重落地实施的发展路径。
三、新时期城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结合多年实践观察,闫琳所长从县域人口流动、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城乡文明四个视角对新时期城乡要素的变化特征与趋势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首先是从人口视角。闫琳所长提出了县域人口流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包括全国县域人口的整体收缩与局部回流并存特征,人口流动从单向、梯度、短期的流动向多层次、多元化、往复循环转变;流动方向也呈现向大城市和乡村“两端化”聚集特征。同时,一些关键设施对人口流动中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如交通设施的改善促进了县域内部城乡人口的常态通勤与双栖现象,而教育设施也正在成为人口流动目的地选择的牵引线等。但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现实搭接呢?闫琳所长又结合具体的案例调研给大家讲了一些故事。如在某县调研中访谈了为了就医而从山上搬到城边村的老奶奶,和为了子女上学而迁户到其他村庄的父母,他们的流动选择背后既是一个家庭成本的综合计算、也是对人群阶段性需求的匹配,而县城则承担着“年轻人的驿站”和“年长者的家园”。可见,对于城乡人口流动的分析还应当进一步融合时间、财富、意愿等多种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