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吴诈降上瘾邓由李光等人在荆州诈降,却

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以战争为主旋律的时代,战争是有很多形式的,有堂堂正正、行王道之师的正兵;也有充满诡谲和欺诈的奇兵,比如说诈降。孙权或者说东吴非常喜欢一种诈降的战术,比如说自己这方某某人向北方政权投降,要求援军的接应。这就让东吴可以自己选择战场、选择时间进行充分准备。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看来东吴深得《孙子兵法》的精髓。东吴(当时孙权还没有称帝,但也有自己的国号和年号)对曹魏一次著名的胜利——石亭之战,就是通过周鲂的诈降计得以实现的。下面小编来介绍东吴的一次不成功的诈降。邓由、李光等人在荆州诈降,险些骗过司马昭,但是被王基识破。

邓由诈降的历史背景

邓由诈降的时间已经到了三国时期的后期,是在东吴永安四年、曹魏景元二年(即公元年),这个时候距离蜀汉灭亡只有两年,距离三国统一也只有不到二十年。这个时候的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相对于前中期来说已经变得陌生起来。小编简单地介绍一下三方各自的局面。

首先说一说东吴。这个时候东吴的皇帝是孙休,一个不太有名的皇帝。他能够上位是因为东吴权臣孙綝废掉了孙亮,扶持孙休为帝。孙休在位七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拉拢孙布、丁奉设计除掉孙綝,结束东吴权臣擅政的局面。这件事是发生在东吴永安元年(即公元年),孙休即位的第一年。然而在孙休执政时期,东吴鲜有对曹魏的北伐活动。只是在魏灭蜀之战的时候出兵救援蜀汉,但没有获得成功。

接下来是曹魏。此时的曹魏也处于权臣当道的环境,从曹魏嘉平元年(即公元年),司马懿消灭曹爽之后,司马氏逐渐掌握的了曹魏政权。期间也发生了废立甚至弑君的事情,曹芳被废;曹髦被杀。等到景元二年的时候,曹魏皇帝是曹魏后主曹奂。相对于曹芳和曹髦来说,曹奂则完全是一个傀儡皇帝,没有反抗的意志和机会。这个时候曹魏的国号虽然还存在,但实际上的掌权人物是司马昭。

最后是第三方蜀汉。这个时候的蜀汉相比于曹魏而言,政治环境相对健康一些,但是也好不到哪去。一直与姜维互为表里的尚书令陈祗去世,董厥、诸葛瞻、樊建等人上位排挤姜维,宦官黄皓也开始专政。蜀汉陷入激烈的党争之中,从而影响北伐事业。从蜀汉景耀元年到景耀四年(即公元年到年),姜维都没有进行北伐,似乎变得胆小甚微。总而言之在这段时间里,东吴、曹魏、蜀汉都在处理各自的内部问题,相互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几乎没有。这是邓由诈降的一个历史背景。

邓由诈降以及曹魏的态度

在东吴永安四年、曹魏景元二年,曹魏襄阳太守胡烈上表报告,说东吴有邓由、李光等十八军屯请求归附曹魏,希望曹魏能够派出援兵接应自己。东吴在石亭之战是这么干的;孙布诈降事件也是这么干的,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但是当时三个政权形势相对缓和,而且司马昭刚刚干掉曹髦,虽然他尽量把自己摘出去,把锅都甩给成济,就是那个具体的动手的。但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了摆脱弑君这种事情带来的恶劣影响,司马昭迫切地需要一次对外的胜利来提高自己的名望,作为开基称帝的助力。

司马昭诏令荆州都督王基以及襄阳太守胡烈率军渡过沮水接应邓由等人。如果邓由真的投降,就趁势震荡江表,对东吴所控制荆州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进攻。然而王基认为邓由的投降是诈降,认为应该再观察清楚再做决定。而且王基的建议也是基于战场的天时地利以及曹魏面临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首先是地理环境。在《战略》中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按王基的说法,接应邓由的道路似乎有两条:夷陵东道和西道。从东道一直到赤岸(一名赤溪,按《三国志集解》以及《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说法,当在远安县东,夷陵北)才能度过沮水;西道出箭谿口以后才能到达平地(按《三国志辞典》的说法,箭谿口当在远安东南,《三国志辞典》的说法在远安西)。这两条道路都不好走,山势狭隘、草木丰茂,无法摆开阵型,正是伏击的好地方。所以接应邓由的道路非常危险。

其次是天时。这个时候正是在春夏之际,阳气生发,弓筋和弓角濡弱,使不上力气,本来就不是利于进攻的时机。况且又有雨水,附近河流水位上涨。大家都知道东吴一向是擅长水战的,一些防御战的胜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凭借春水方生的有利天时。这个时候冒着巨大危险深入到夷陵境内,如果与东吴发生冲突,是利于东吴不利于曹魏。

最后就是曹魏的局面了。从嘉平元年以来,曹魏可以说是进入一个比较动乱的时期,高平陵之变、嘉平之变、淮南三叛、司马昭弑君,尤其是最后一件,带来非常大的道德危机。发动一场对外战争,如果胜利了那自然能够摆脱这种阴影,如果失败了呢?问题就会更加严重。所以王基的建议是让司马昭先稳固群臣、安抚百姓,不必冒一时之险。

小结

王基反复劝说司马昭,司马昭先是犹豫不决,让出征的将士暂时停留在原地,最后还是忍住这个表面上的利益的诱惑,不去接应邓由。邓由果然是诈降,这件事就此作罢。如果王基没有识破东吴这次诈降计,而是与胡烈等人深入险地,曹魏和东吴难免会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重新上演石亭之战(哪怕没有石亭之战那么大的影响力)。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最终还是没有交火。所以这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以及《晋书·文帝纪》中均无记载,仅记载于《三国志·魏书·王基传》以及裴松之引注的《战略》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集解》、《读史方舆纪要》、《三国志辞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