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鼓 丧鼓有坐丧(又称打夜鼓、打待尸、唱孝歌)、跳丧和转丧(又称绕棺、夜锣鼓、阴锣鼓)三种类型。都是悼念亡者的一种传统演唱形式。演唱者在灵堂击鼓而歌,故又称丧鼓歌。流布于鄂西南、鄂西北广大地区,鄂中、鄂南、鄂东的部分地区也有流传。其中,盛行于鄂西南的长阳、秭归、远安、宣恩等县,以及鄂西北的郧县、郧西等县和神农架林区。
丧鼓作为曲种的具体形成年代无考。但与此相关的民俗活动很早就有。唐·樊绰《蛮书》卷十一《夔州图经》载曰:“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又说其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湖北通志》引《晏公类要》曰:“巴人好歌······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上述史籍记载,与丧鼓之源不无关系。
各地方志、典籍、族谱也多有记载:“清道光壬午()《长阳县志》“丧祭”篇云:“临葬夜,诸客群挤丧次,擂大鼓唱曲,或一唱众和,或问答古今,皆稗官演义语,谓之打“丧鼓”、唱“丧歌'。”清《长乐县志》(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原部分地区为长阳所辖)载:“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灵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语哀词,曰“丧鼓歌'。”另有桃山田姓始祖田承吉、妣崔氏,于元末由四川忠州迁入长阳桃山落籍,《田氏族谱》载曰:“我始祖落籍桃山,地虽偏僻,风却古朴,如十姊妹歌与丧鼓歌等类,虽不免俗,犹无大害。”清乾隆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系长阳彭家口人,写有竹枝词云:“家礼亲丧儒士称,僧巫法不到书生,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歌唱到明。”在这首竹枝词自注中彭记有:“向夜众人挤于丧次,一人擂大鼓,彼此互相歌唱俚词,谓之唱丧歌也。”从以上文字记载,可见丧鼓在本地区的流传历史。
据秭归县郭家坝乡老艺人谭维瑛称,听老辈人传说,打丧鼓源于庄子试妻。庄子疑妻不忠,假装病故,众人将其装入棺木,庄妻有一情人有病久治不愈,需人脑治之,庄妻执斧欲取庄子脑髓,庄子愤然而起,众人绕棺吆喝。故此,后人将亡者入棺后不封盖,停数日守灵哀祭。秭归龙江镇歌师郭昌桂等人说,秭归原来兴坐丧,自屈原死后,家乡人办祭奠他,将坐丧改为转丧,将黑漆棺木改为红漆棺木,此俗沿袭至今。丧鼓词有云:“屈原本是楚大夫,忠心报国世间无,当门扬眉三炮响,祭奠五月五日午。”远安县洋坪镇艺人谭朝富讲,庄子鼓盆而歌,其伴歌之盆,后经欧公改为牛皮大鼓,相传下来。有歌云:“庄子制下打丧鼓,欧公传下众歌郎。”
宣恩县高罗镇丧鼓艺人杨发清(年生)十八岁学唱丧鼓,已是杨门第七代传人。据师傅关系由此上溯,已知杨门第一代艺人为杨祖铭,第二代艺人杨德顺,均为职业道士。第三代艺人杨通财是商人,第四代艺人杨光耀,第五代艺人杨恒民,均为农民。第六代艺人杨再举,是商人。
秭归县三闾乡丧鼓艺人传承至今已知有四代。第一代艺人谭文学、谭文练,第二代艺人黄士炯,第三代艺人黄家奎、徐德宽、何成,第四代艺人向永坤。
打丧鼓虽为丧事所唱,但演唱者丧而不悲。俗谚:“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又说:“打不起豆腐赶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打丧鼓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性,使其世代不衰,得以传承至今。坐丧通常是由一人击鼓,另两人对唱;或者由击鼓者自打自唱;或者击鼓者与另一人对唱。牛皮大鼓置于木脚盆上,演唱者坐于灵堂棺木左侧。主人有烟茶侍候,冬天还发一盆大火。有独唱、对唱形式。演唱者常比试歌才,除各人能记熟大量的手抄丧鼓唱本曲词外,还能随编随唱,通宵达旦而内容不重复。转丧形式是以一个歌师一个鼓手为主演唱,鼓手在前,歌师在后,环绕棺木,边走边唱,击乐手也随之绕棺。凡参加守丧的人均可帮腔应和。一班至少六七人,以备替换,叫做“歇人不歇家伙”。无论坐丧和转丧,都是将肃穆的灵堂变为歌场,悲哀与热闹,颂亡与慰生,有机统一,这种习俗传承至今,蔚然成风。
丧鼓表演俗称打丧鼓。打丧鼓除唱腔各地有异之外,其演唱程序、曲目内容基本相似。
丧鼓唱词以对偶七字句为主格,也有以五、五、七、五句式。在演唱前,要先唱〔开场〕,结束要唱〔煞鼓〕,这是丧鼓演唱的传统程式。〔开场]和〔煞鼓〕的唱词,有长有短,是一些固定的应酬文。〔丧鼓调〕是主要唱腔,为上下句式,无限反复。通过击鼓连接唱腔。击鼓者用鼓中心音、鼓边音、鼓沿音,即兴敲打,轻重缓急,奏出丰富的节奏。
打丧鼓没有职业艺人,他们多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有较固定的相互合手的班子,少者两人,多者三五人不等。
丧鼓曲目丰富,内容庞杂。有叙述民族起源内容的,如《姊妹相合生后人》;有颂扬古代英雄人物的,如《武松打虎》;有叙述民间故事和传说的,如《老鼠告状》;有教诲伦理道德的,如《受恩歌》;有表现男女恋情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传授劳动生活知识的,如《农事十二月》;有闲言趣事、插科打诨的如《扯白歌》等等。
丧鼓曲目有许多是中、长篇,具有代表性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武松打虎》、《武松打店》、《武松打庄》、《雷保记》、《三顾茅庐》、《朱氏割肝》、《祭猪》、《十里坪》、《相陪亡者到天光》、《姐儿下河洗罗裙》、《薛仁贵救主》、《杨令婆哭子》、《秦雪梅吊孝》、《三请孔明》、《借东风》、《牛贩子》、《十里坪》、《孟宗哭笋》、《断机教子》、《讨荆州》、《徐母骂曹》、《桃园结义》、《湘子化斋》、《血袍记》、《秦香莲》、《人头记》、《五美图》、《十美图》、《乌金记》、《乌盆记》、《狸猫换太子》、《杜十娘》、《六月雪》、《卖花记》、《卖水记》、《白马驮尸》、《天宝图》、《地宝图》、《双金花》、《彭公案》、《刘子英打虎》、《包公案》、《粉妆楼》等。这些曲目的唱词篇幅,均在一百五十句以上,个别篇幅和《三顾茅庐》达六百五十句、《梁山伯与祝英台》长达一千一百句,有的《梁祝》唱本,长达三千多句。难怪能做到“几天几夜不炒现饭”(即不重复)。民国早期长阳的丧鼓名师有资丘镇的周二师傅(剃头匠人)、柿贝乡的田启丰、榔坪的覃千郎等。后来,随着老艺人相继去世,能演唱中、长篇曲目的已寥寥无几。有的曲目,记录在民间流传的《丧鼓词》唱本上,有的则已失传。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丧鼓场中多唱短篇,如《受恩歌》、《十画》、《唱十字》、《怀胎歌》、《古人名》、《十梦》、《老鼠告状》等,均是有代表性的短篇曲目。有的艺人还能演唱现代题材的曲目,如《计划生育好》、《新旧对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