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选粹王安忆南陌复东阡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徐建华

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湖北省远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传道授业之余,弄语说文,笔耕不辍。先后在省市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语文教学论文二十余篇。自幼粗通文史,对文言文、作文教学见解独到,曾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自己写作文,轻松教作文”“趣文新史记,轻松学文言”等系列,寓学于乐,别具一格。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责编:左佐

审校:付婷婷/美编:张新雨

一座城市,往往有它独特的性情气质,人身处其中,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无不受到它濡染、浸润。

上海旧里弄里,南陌复东阡,纵横交错,看似混杂凌乱,却有着作家王安忆美好难忘而又忧患备尝的童年记忆,

海派作家王安忆的《南陌复东阡》,堪为一篇隽永深沉的美文,作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里弄风物,建筑格局,叙写少小记忆,书写缱绻情思,意到笔随,蕴含着关于童年、成长、故乡、城市、人生的诸多情思。娓娓道来中,有人生成长普遍而深切的体验,有怀旧伤逝的无奈,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唏嘘感慨,有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及所蕴含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南陌复东阡

写上海的里弄,却用“南陌东阡”这样的古典诗词中田园牧歌般的意象,使文章超脱了世俗烟火气,营造一种典雅唯美的氛围,也彰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

①几乎是一整个九十年代,我都是从忧患中度过。母亲多病,一医院。病房在新建大楼的高层,可算得上那一片街区的制高点。走廊上有一扇侧窗,望出去是一片旧式弄堂的连绵屋瓦,夕阳的光里面,飞翔着黑色的斑点,是回家的鸽群。

写景纯用白描,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上海里弄的初印象,俨然市井、民俗生活老照片,使人如身临其境。“回家的鸽群”,既是眼前实景,也暗含着作者对“心灵的故乡”的思归之情,文章开篇即奠定了一种怀旧伤逝的淡淡的哀伤情绪。

②许多时间,是面了这扇窗过去,有时和我妈妈,有时只我自己。心里有一种伤痛,不知是被谁伤着了,分明是来自于无边无际的不可抗力。于是,又为这暂时的相守感到安宁。(不可抗力,是指生老病死,不可抗拒;“安宁”是指能与母亲相守,弥足珍贵。)

以上写作者陪母亲看病时,在医院的高楼上看到的上海弄堂的情形及感受,引出下文对上海弄堂的回忆。

③身在其中的城市就是这样,被自己的生活覆盖着,无论怎样拉开了距离,站在制高点,其实看来看去看到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它的外部的光华,总有一些熟腻的庸俗气,还有一些戚容,这都是生活洇染的。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城市以人的性情,字里行间蕴含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富含哲理,颇有“浮华褪尽见真淳”的意味;也道出了人世间的共情:生活在城市的尘世之中,难免会被生活浸染,赤子之心不再,多了一份沧桑和庸俗。

④它在我的印象中,形状始终是模糊的,甚至是一座短暂逗留,言语不通的城市,我都比对它路熟。(通过比较,写出了我对身处其中的城市的陌生感,毫无归属感、皈依感。)许多路的纵横关系我弄不清,当然我并不会担心迷路,自然而然地,我就会抵达我要去的那条路上。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那就是无论怎样也走不到要去的地方。

通过对比,再次表现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堪为故乡的这座城市的熟悉而又陌生的复杂情节。

⑤这种情形有些像“鬼打墙”,绕来绕去又绕回原地。(类比贴切,语言一反上文的沉重忧伤,虽说不上妙语解颐,但有消解沉重的作用。)当我长到可以和小朋友结伴自由行动的时候,去到过许多地方,可我竟然一点也不记得我们是如何走到那里,又如何走回来的。记得的只是将近家门时刻,华灯初上,肚子饿得咕咕叫,弯进弄堂,听见自己家那扇后门里边的油锅爆响声,心里涌起的一股厌倦又安定的复杂心情。

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油锅爆响来寄寓对家的真切感受,与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对家的感受全然不同,堪为神来之笔。

⑥这是成长中的一个阶段,处在荷尔蒙激增的不稳定中,心情是阴暗的。有一次,我们几个女生去到一个陌生的街区,没有来由地对其中一个生出憎恶,有心甩下她。我们疾走着转过几个街角,直到看不见她,也不让她看见。我们残忍地若无其事地走回来,各自回家。

作为成年人的作家,回首来时路,充满了自我解剖、自我反省的意识,也有对城市人狭隘、自私、冷漠人性的反思。

⑦第二天,在学校里见面,彼此竟都像无事人样,她神情诡秘地诉说她昨日的遭遇。当她与我们失散之后,一个人坐在街沿,记忆全消,不知道多少时间过去,忽有人与她说话,问她如到了这里,她回答不出,那人便让她跟了走,她跟他一径走到了家,原来那人是她父亲的一个同事。

父亲的同事的热心,与上文中我们残忍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也使城市充满了一丝温情。

⑧这一段奇异的经历有些吓着我们,倒不是以为她真的在了什么险境里,而是这里面有一种森然:暮色里的街道,迷路,失忆和陌生人。这其实是生活的一种面孔,由于时间积压而形成的幽暗的内幕。

因事说理,水到渠成,通过讲故事,讲述自己和他人故事,揭示生活的另一种面孔。

⑨到目前为止,我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是从小长大,城市中心区的一条弄堂。这条弄堂自我记事起,便拆除一面墙,与相邻的杂弄打通,杂弄又通向杂弄,我的小学校也分散间杂于这片纵横交错的弄堂内。我完全无法画出一幅准确的地图,就像前边说过的,一个只不过住了几天的地区的方位与交通我反而经纬清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所以熟视无睹,不曾跳出来观照,故有此种感受。)

“南陌复东阡”,身处上海旧弄堂中的我,不免有一种陌生感、模糊感。

⑩我至今也无法搞明白这些弄堂是如何交织一起,彼此间是什么关系。在我们小学校的某一个天井里,推开后门,忽然间静下来,一条鹅卵石路面在了眼前。这里有一股陡然的寂寞,其实也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间隙。我们的成长奇怪地与所居住地方的建筑格局唇齿相依。

叙述、抒情中突然穿插议论,警语之中蕴含哲思,人的成长与其周围环境密不可分,上海的里弄复杂幽深,也濡染出作者多情善感、复杂深沉的气质。

有一种心境,是被“后弄”这一式样标明。(化虚为实,也承接上文,人的成长与建筑格局唇齿相依。)从这条后弄可走入我家的弄堂,这段旅程就像是一段孤旅。我至今也搞不清,在人口拥塞,四面八方奔跑着小学生的弄堂内,这一条短巷,如何会是难得有人。(闹中取静的后浓,正是作者宁静内心的外化。)短巷的一面临了一排教室的窗,小学生的读书声,在这里显得格外清朗。

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美好儿时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偶尔有人走过,脚步击在鹅卵石面上,也是清泠的。这里关系到房屋的结构,问题就复杂了,而在我的心目中,它们稔熟到已经没了排序。拉开时间的距离,我只看得见自己像只虫子样,在水泥砖瓦的阡陌里徘徊,有一种盲目,令人心悸。

运用比喻,表现了自己在城市里的渺小、孤独与寂寞的惶惑无依的心理。

并不是说,这城市没有受光的面。当然是有,灯的光甚至比自然的,更为流丽。可它到底是轻盈的,不大容易沉淀,而一经沉淀,就成了“垢”。(将城市灯光和自然的光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垢”的比喻,表明城市里诗意的减损,和与自然的疏离。)我依然不明白这街区复杂的比邻关系。有一家复兴西餐社,据说旧称为“文艺复兴”,夏季时就将后院辟成露天餐座。这后院其实是一片空地,相当辽阔,远远的四边隐在灯光的暗处,更显得幽深。

有一晚,我们一家在座上晚饭,夏日天长,所以没有黑尽。忽从空地那边,一排楼房的窗口,传出喊叫声,喊的是姐姐的名字,那里居然是姐姐同学的家。这名女生带领了弟弟妹妹一叠声喊我姐姐名字,声音里既有兴奋,又有讥诮。

我姐姐先是笑,然后便窘得哭起来了。这片露天餐座是如何绕到了这同学家的窗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同学分明住在一条庞大嘈杂的长弄里,却对了这片仲夏夜中的西餐座,座周围的树上,结了小电灯珠子,洁白的桌布上,立着烛台,烛光摇曳。

通过里弄复杂的建筑格局和趣事、窘事的描述,为下文说理、揭示世情做铺垫。

这样的复杂街区结构,造成许多不期而遇,使得两个,或者三个四个本不相识的人,远兜近绕,相交起来,形成一种类似宗族的关系。举个例子,就是说,有一回,我表姐带我去她朋友家,这朋友家是在我另一家表亲的楼下,而这朋友的朋友,其中有一个竟然是与我同校的女生。

作者在此似乎不像散文家、小说家,而更像是社会学家,笔下的虽是城市,颇有中国式乡土社会的意味。

还是有相反的例子,有一些人,就与我相邻,在同一个街区走来走去,可是,数十年后方才认识。(司马迁所谓“白头如新”,正是如此,这种情形,在现实城市生活中尤为常见。)这些楼房蜂巢般的格子里,住着多少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不知哪一天,有一个会与你的命运撞到一起。就这样,你在这些巢穴间的沟壑里走来走去,等待着传奇忽然间开头,不知觉中,走入了青春期。

由里弄复杂的街区结构,引出对命运、爱情、婚姻的独特感悟,宿命也好,缘分也好,令人会心赞同。

由于是这样错综不可遁迹的街道与房屋,邂逅和失之交臂以同样的概率发生,我就老是觉着,在这水泥硬壳子里面,神秘地隐匿着既定的路线,它最终决定了谁与谁走在一起。现在,新型的建筑和道路改造已经拆散了这个街区,这城市的格式已与我们的经验背离。

“南陌复东阡”,身处上海旧弄堂中的我,也往往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与我们的成长、相遇、缘分、世情竟是如此契合。

有一日,我无意间闯入一条旧弄,它夹在摩天楼玻璃幕墙的夹缝里,只剩残余的一截。我茫然四顾,不知身在何处,只得向迎面走来的老者问路。(先写对城市的陌生感,身在故乡,却要问路,写出了城市巨变中,熟悉的风物不再的感慨,颇有“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恍然隔世之感。)那老者正在沉思默想中,被我陡地一唤,惊起道:魂灵吓出哉!口音里带了些周遭地区的乡俚,是这城市的正传,将“魂”发出“活”的音。

熟悉的方言,是这城市的正传。通过乡音不改,唤起重温对城市、故乡的眷念。

我也被他惊起了,弄内的杂音以及气味贴地而起,向我围拢过来,(描写极具特色,化虚为实,赋予声音、气味以质感、动感,勾起我对儿时、故乡的记忆。)忽然间热泪盈眶,那隐匿在地表深处的路线在炎炎烈日中闪烁了一下,复又埋藏进圮颓的院墙屋檐底下。那些附在具体物件上的经验的记认在一瞬间来招领我了,而紧接着,又一撒手,放弃了我。

“南陌复东阡”,面对上海旧里弄的变化乃至渐渐消失,我难免怀旧伤逝。

少年时离家,是在城市边缘的货车站登车出发。没有站台,枕木以及枕木下的碎石地基裸露出来,远近处蜿蜒着黑色的铁轨,天地变得高远空阔。送行的人站在车轮下,与车窗里的人需伸极了身体手臂,方可道握。这城市忽就变得粗犷彪悍,它陡然跳出窠臼,改变了形态。随了列车驶去,这城市逐渐呈现出它的全貌。

景物、场景描写,蕴含着人生体验的通感,因为逐梦远方,所以远离故乡。平时生活在城市久了,或许有些厌倦,只有离别之时,回望城市渐行渐远的背影,城市的面容在内心才愈发深刻清晰。

我们所存于的局部,在它的深处,腹地的位置,完全可能与全局无碍。(对应我所生活的里弄,只是大上海的一个角落。)我睁开眼睛就看见的这个城市,其实就只是一个长满狗尾巴草和车前子的小院子。它小极了,也荒凉极了,可我却觉着它又大又繁荣。

流露出对弄堂的依恋与怀念。

人家院里的夹竹桃伸过花枝来,人家院里的青枇杷落过来,是我的花期和收获季。在它贫瘠单薄的泥土里,也还滋长着西瓜虫、蚯蚓之类的生物。四壁围拢的空间里,也有人类的活动,那就是我,生长着,一直长到某一日,忽然发现它已经成为废墟。

回望城市,回首来时路,抒发对城市、成长、人生的独特体验。

作者:王安忆

人家院里的夹竹桃伸过花枝来,人家院里的青枇杷落过来,是我的花期和收获季。在它贫瘠单薄的泥土里,也还滋长着西瓜虫、蚯蚓之类的生物。四壁围拢的空间里,也有人类的活动,那就是我,生长着,一直长到某一日,忽然发现它已经成为废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