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余平方米的河道剖面“巨幕”前,观察隋唐至明清的地层如何由宽变窄;步入缓缓前行的古代大型“迎船”内,邂逅一场热闹非凡的“运河上的婚礼”;穿梭在店铺林立的运河街巷中,开启一场穿越唐、宋、明、清的时空之旅……
6月11日,记者走进即将正式开馆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专家们的指引下提前探馆,看14个展陈空间的1万余件(套)展品,如何讲好千年运河的动人故事。
截至目前,博物馆已经征集了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各类文物展品1万余件(套),并设置“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2个基本陈列和“运河上的舟楫”“世界运河与运河城市”等9个专题展览,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
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哪件文物最不容错过?
这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的展品。新华社记者朱筱摄
“一定不能忽视全馆尺寸最大的一件展品。”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这是一个长25.7米、高8米的古汴河河道剖面。该藏品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下,从开封截取搬运而来,占据一整面墙,犹如巨幕电影。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巨大,更在于传递出的历史信息。专家介绍,河道剖面上的一条条线如同年轮,清晰地勾勒出从隋唐至明清的地层,最早的距今已有多年,直观展示河道如何从宽到窄,直到完全淤积成平地的过程。
巨型展品不止这一个。馆中有件高达10米的回洛仓仓窖复原模型,里面陈列着含嘉仓的碳化粟米。龚良说,隋朝时期,江南和江淮地区的物产经大运河运往洛阳,因此洛阳附近有回洛仓、含嘉仓等“国家粮仓”,“目前考古发现的大型仓城,在洛阳和长安已超过了6个。最小的仓城中有个仓窖,最大的则有多个,一个仓窖可储存50万斤粮食。”
此外,参观者还可以登上一艘长约21米、桅杆高15米的“沙飞船”,在四周投影的带动下,模拟坐船扬帆远行,感受两岸的繁华盛景。相传“沙飞船”是扬州沙氏所造,因跑得快而得名。它是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大户人家娶亲或看戏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是康熙南巡、乾隆南巡时的御座船之一。
这是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的“沙飞船”复制模型。新华社记者朱筱摄
除近距离欣赏文物外,参观者还可随心“打卡”不同主题展厅。比如,在“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内“逛吃”和“买买买”;在度全景展厅中,沉浸式观看8分钟的“河之恋”体验展;在“世界运河与运河城市”展中,欣赏来自威尼斯的贡多拉和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在“运河迷踪”展中玩一场密室逃脱,了解运河水工科技、体验运河探索乐趣。
“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是博物馆的展陈特点。”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新任馆长郑晶说,全流域指的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全时段是指从春秋时期开凿邗沟开始,直到今天运河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全方式是指通过11个常设展览和2个临时展览,反映大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
如此丰富的展品从哪来的?据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介绍,博物馆起步时是“零藏品”“零展品”的状况,通过考古发掘、在运河沿线8省(市)启动展品征集、创作艺术品、接受捐赠和复制经典文物模型等方式,最终共征集到各类文物展品1万余件(套)。
“镇馆之宝”是各大博物馆的“活招牌”,可以让参观者直观感受文物价值的同时,由此窥见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啥?龚良透露,不是一件,而是“一群”。
“凡是反映运河发展历程的,凡是体现运河沿线美好生活的,凡是蕴含运河历史文化的都是‘镇馆之宝’。”龚良说,文物的价值不在于值多少钱,“镇馆之宝”的意义也绝不局限于一件文物,更重要的是如何透过文物与其他文物、文物与地域以及文物与人的联系,讲好运河与人们生活之间的故事。
记者:蒋芳、朱筱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