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安南安苏区重兵围剿下的不屈力量人民资

红色苏区反围剿

“杨柳青青杨柳花,郎当红军在我家。我郎当兵真英雄,跟着贺龙把敌杀……”

这一首流传在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的歌谣,染红了远安儿女不屈奋斗的记忆:

年10月,贺龙红三军独立师一部在师长卢冬生的率领下,在洪湖掩护主力红军突围后,辗转来到远安,与汤福林、黄冠柏率领的荆(门)当(阳)远(安)独立团会合。

稍微休整,独立师党委就合并了南漳、远安的地方党政军组织,在南漳、荆门、远安边界的黄茶院(今白云村四组)组建了中共南安县委和南安县苏维埃工农政府;在大堰塘等地建立了13个乡级苏维埃工农政府;合编南安游击队、远安游击队、西河游击队,成立了南安县游击纵队、南安县赤色警卫队等。

建立党、政、军、群团组织后,南安县政府广泛开展“热爱红军,踊跃参军”的宣传教育。数月之内,就有多人加入了赤卫队、游击纵队和红军。

南安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恐慌,于11月下旬启动了围剿。

面对强敌,他们以“巧”取胜。月溪畈战斗中,独立师二营乔装成娶亲队伍接近“剿共”队伍,攻其不备;独立师主力、游击纵队埋伏在四周,里应外合,不到一个小时就大获全胜。

坚持战斗,广泛宣传,南安县委、县政府的活动范围很快就扩展到了荆门、当阳、南漳等地,形成了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万的红色区域。

年1月,独立师奉命撤离远安,南安县委、县政府继续领导苏区人民进行反“围剿”斗争,取得了白云寺(今白云村)等战斗的胜利。

3月,国民党组织江陵、当阳等“五县联防剿共团”,大举进攻南安苏区,先后屠杀共产党员、赤卫队员、农协会员和无辜群众多人,其中被杀绝的有73户。

因敌我力量悬殊,游击纵队孤立无援,5月,荆当远根据地最后一块红色区域——南安苏区失守。

远安儿女不屈不挠、舍生忘死,让只存在了八个月的南安苏区,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贺龙曾评价说,“卢冬生的独立师在荆当远坚持了一个时期,搞的不错。与主力会师,带来了几万白块洋和大量布匹,部队的情绪也很旺盛,对我们帮助很大。”

百年旧址展烽火

南安县苏维埃工农政府旧址,坐落于远安县茅坪场镇白云村四组。

推开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半包围型的青砖房,一共三层,占据着方圆十里的制高点。

“建筑始建于年,距今已有近年历史,年确认为‘宜昌市文物保护单位’。”讲解员说。

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宏华到白云村调研时,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反映,该旧址年久失修,急需修缮加固。

李宏华将相关情况汇报给县委、县政府。县委书记张立新当即指示:深入了解,拿出修缮方案。

7月,县文化和旅游局上报修缮施工方案。10月,茅坪场镇政府、白云村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修缮工作,并结合高标准农田整治,硬化周边道路、清理废旧堰塘。项目于年6月完工。

走进展厅,“红色土地”“烽火岁月”“光照千秋”三个板块依次展开,从苏区简介到组织架构,从革命过程到深远影响,从英烈名录到革命歌谣……将那段悲壮的历史和盘托出。

“这里的大多数文字资料摘自《中共远安县党史资料汇编》和《林海风云》。”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向明德告诉记者,这两本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王大珍牵头编写的。

项目启动后,王大珍、李荣焕、杨凤兰等人重走南安苏区,采访革命后代、近亲属及知情人士,还外出拜访曾在远安工作过的老领导,收集了一大批珍贵史料。

展陈的《难忘的记忆红军战士杨和清回忆录》一书,就是李荣焕采访远安籍红军战士中唯一的幸存者杨和清整理而成。

除了查阅地方党史资料,年,李宏华还牵头成立专班,根据布展需要,再次对相关史料进行整理、核实。

县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向晓红及向明德等人,到省图书馆、省档案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在县档案馆翻阅了近百卷历史档案,并以杨和清等人物为重点,展开深度挖掘,厘清了革命先辈的大致经历和生平事迹。

今年3月,旧址正式对外开放。短短3个月,旧址就吸引了余人次参观,并被列入“远安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基地”等。

绿色发展传新声

90年过去,当年红军和游击队员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这片土地,如今已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建设得欣欣向荣,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茅坪场镇白云村,位于大山深处,资源丰富。

过去,丰富的煤炭,是该村主要收入来源。鼎盛时,全村有煤矿企业17家,三分之二的村民在矿上务工。

后来,国家、省相继出台淘汰落后产能意见,要求全部退出煤炭行业。

“流血牺牲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大不了重头再来!”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的组织下,白云村不等不靠,开始另谋出路。

这时候,猕猴桃进入了白云村人的视野。

“我们这里水土好、昼夜温差大,很适合猕猴桃生长。”王运红说,以前品种不行,果子又小又酸,没人往田里种。

年底,村民周家龙引进优质品种“红阳”,丰产期时每亩收入2万元。看到了希望,年,白云村组织村民代表到四川学习,发现该品种不仅口感好,市场价值也不错,每斤可售17元。

回来后,村委会分组召开屋场会,党员干部入户算经济账,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号召村民种植“红阳”。“年,退出煤矿行业时,村民已经顺利转产,种了余亩。”王运红告诉记者,现在,全村种植面积近亩。

除了扩大种植面积,白云村还想方设法打破种植瓶颈,邀请种植大户、植物专家授课;建立“猕猴桃种植技术交流群”,定期发布修枝、除草、防病等知识。打开销售市场,连续两年举办采摘节、展销会,不断扩大知名度、提升销售额……

三组村民张兴国在展销会上一战成名。“他们都说我们的果子大、果形好。每次带百余斤,全部销售一空。”

四年前,张兴国家里因病致贫,熟悉的煤矿也相继关闭。响应村里号召,他腾出了自己的1.1亩田,还租了2.8亩田,开始种植猕猴桃。

他种得很过细,施肥、杀虫、套袋……都小心翼翼的进行着。去年刚进入丰产期,张兴国的收入就突破了4万元,顺利脱贫摘帽。

“猕猴桃种好了,真的不比矿上务工差。”王运红也告诉记者,年,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种了亩猕猴桃。今年,村集体将有可观的收入。

下一步,白云村还将在产品质量、包装、病虫害防治、直播销售等方面下功夫,种好、卖好“致富果”,带领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

■本版文字:三峡商报全媒记者杨婧龚昌俊通讯员周磊■本版摄影:三峡商报全媒记者黄翔通讯员曾令蓉■史料支持:远安县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

本文来源:三峡商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