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林/新疆油田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已退休)
在贵州省博物馆“古生物王国”厅,展出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化石非常完整精美,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图1、图2)。
图1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鱼龙化石
图2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鱼龙化石骨架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35亿年前出现单细胞生物。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终于在寒武纪上演“生命大爆发”,属于脊椎动物的鱼类即于这一时期出现(图3)。在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鱼类中的一些肉鳍鱼爬上陆地演化成两栖动物。大约在3.2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某些两栖动物演化成爬行动物。
图3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来脊椎动物和植物演化概况
在二叠纪末期发生的“生物大灭绝”中,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消失。所幸爬行动物并未全部遭遇厄运,残存者继续发展演化。一部分爬行动物演变为恐龙称霸大地,直到白垩纪末期一颗天外小行星撞击地球才使其灭绝。恐龙的一个分支在侏罗纪晚期演变成了鸟类,至今仍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有些爬行动物在三叠纪早期返回海洋,鱼龙即是其中之一。另有一些爬行动物在2.0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演变成哺乳动物。
作为爬行动物的鱼龙从陆地进入海洋,为适应新的环境,进化出了与海豚相似的流线型身材,四肢演变成鱼鳍状,用尾鳍的摆动推动身体快速游动。鱼龙体长从不足一米到二十多米不等。最大的鱼龙化石发现于加拿大西部,其体长达到23米,生存于2.1亿年前的晚三叠世。鱼龙用肺呼吸,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必需要到水面上换气,这与如今的海生哺乳动物鲸和海豚相同。鱼龙拥有一双大眼睛,其直径最大者可达30厘米。现生脊椎动物眼睛最大者是蓝鲸,但其眼睛直径也不过15厘米。
爬行动物大多采用卵生方式繁衍后代,如恐龙、鳄鱼等。某些种类的海龟尽管一直生活在海洋中,但到了繁殖季节也需爬上海滩产卵。鱼龙则是用卵胎生方式进行繁殖而无需登上陆地。
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新的个体后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主要依靠吸收卵黄。作为对比,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除外)采用胎生繁殖方式,胚胎在子宫内发育,从母体获取营养。
鱼龙分娩时,小鱼龙的尾巴先从母体中出来(图4)。这是为了保证小鱼龙出生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升到水面进行呼吸。如果小鱼龙的头先伸出母体,极有可能会被淹死,进而危及母体的生命。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具正在分娩的鱼龙化石。
图4鱼龙分娩示意图
鱼龙
鱼龙于三叠纪早期出现,在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灭绝消失,生存演化的时间长约1.6亿年之久,因此属种分支众多。
年,12岁的英国女孩玛丽·安宁在英吉利海峡北岸的莱姆里吉斯发现第一具完整的鱼龙化石。如今这一地带被称为侏罗纪海岸,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年英国博物馆命名鱼龙时,曾误认为鱼龙属于爬行动物和鱼的中间类型。法国著名动物学家居维叶(-)首先认识到鱼龙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他形象地描述道:“鱼龙具有海豚的吻,鳄鱼的牙齿,蜥蜴的头和胸骨,鲸一样的四肢,鱼形的脊椎。”
中国已发现的鱼龙化石产自贵州、云南、安徽、湖北、西藏等省区的三叠系地层。这与古地理格局密切相关。华南地区早三叠世海域广布,中三叠世海域面积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海域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一带。西藏南部三叠纪期间则为特提斯洋所覆盖。
中国第一具鱼龙化石发现于贵州仁怀市茅台镇附近,年古生物专家杨钟健将其命名为茅台混鱼龙,生存时代为中三叠世。年,中国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队在西藏聂拉木县海拔米高度采集到一具大型鱼龙化石,命名为西藏喜马拉雅鱼龙,生存时代为晚三叠世。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古生物专家在贵州关岭县新铺乡发掘出鱼龙化石,其生存时代为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进一步开展工作发现了大量的海生爬行动物、鹦鹉螺、菊石、腕足动物、海百合、鱼类、双壳类、牙形石以及异地搬运来的植物等化石。年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对外开放,这里被誉为“全球三叠纪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
关岭产出的鱼龙化石(图5)体型较大,一般体长数米甚至超过10米。由于关岭化石群的发现,贵州成为我国鱼龙化石产出最多的省区。除关岭外,贵州兴义市、盘州市等地也产出鱼龙化石(图6)。
图5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展出的鱼龙化石
图6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盘县混鱼龙化石(产地盘州市新民乡)
年10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研究员与同事,在云南省罗平县罗雄镇大洼子村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鱼类化石。进一步开展工作发现了大量海生爬行类、鱼类、棘皮类、甲壳类、双壳类、腹足类、菊石、牙形石等化石。年10月,这一化石产地及附近的金鸡峰丛获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命名。
在罗平已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中,混鱼龙(属于鱼龙目之下的混鱼龙科)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图7),其生存时代为2.44亿年前的中三叠世。
图7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展出的混鱼龙化石
年安徽巢县水泥厂的工人在龟山采石作业面上发现一具鱼龙化石,送交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年杨钟健、董枝明两位古生物专家将其命名为“龟山巢湖龙”。年至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与北京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意大利米兰大学等合作,在巢湖市马家山发掘出一批鱼龙化石(图8),其体长一般不超过1米。这些鱼龙化石产出的地层形成于2.48亿年前的早三叠世,这意味着巢湖鱼龙可能是最原始的,即最早从陆地返回海洋的鱼龙。
图8产自安徽巢湖市马家山的鱼龙化石
在杨钟健、董枝明等古生物专家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年至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远安县发掘出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其中鱼龙类仅有一个属种,长约1米,被命名为张家湾巢湖龙(图9)。其生存时代为2.亿年前的早三叠世,与安徽巢湖市发现的鱼龙大致属于同一时期。年3月,湖北远安化石群产地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图9产自湖北远安县的鱼龙化石(张家湾巢湖龙)
参考文献
[1]黄建东,朱家虎.探寻最早下海的龙—记早三叠世巢湖龙动物群[J].生物进化.,(3).
[2]汪啸风,陈孝红,等.关岭生物群—探索两亿年前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窗口[M].北京:地质出版社,.
[3]文芠,张启跃,周长永,黄金元,胡世学.劫后重生—南盘江盆地三叠纪生物大复苏[M].北京:地质出版社,.
[4]王章俊,刘凤山,等.化石与生命—生命的进化[M].北京:地质出版社,.
[5]程龙,阎春波,陈孝红,曾雄伟,RyosukeMotani.湖北省南漳/远安动物群特征及其意义初探[J].中国地质.,42(2).
[6]杨钟健,董枝明.中国三叠纪水生爬行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7]李锦玲,金帆,等.畅游在两亿年前的海洋—华南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和环境巡礼[M].北京:科学出版社,.
美编:王日晶
校对:李玉钤